二十四节气之立冬|霜染万物,冬之伊始

2024-11-07 08:48

图片


图片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降温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预示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开始趋向阴雨寒冻天气。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中国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进入“立冬”节气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日趋明显。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图片


补冬

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


图片



吃饺子


说到习俗,吃食是一定少不了的。立冬就要吃饺子。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贴心的关怀了。


图片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热,属火,能补元助阳,治疗体虚瘦弱,可御寒益气,安心止凉,有很强的营养作用。而且冬令时节,羊肉也是时令之物。


图片




扫疖

过去立冬,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疖”,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图片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图片










根据中医养生的原则,立冬时节养生应特别注重“藏”,即保护阳气,少出汗,多保暖,顺天时,气血通。在养生方面,调整作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医认为,冬季应该“早睡晚起”,这意味着我们要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具体来说,立冬后的早晚温差较大,夜晚时间变长,因此应早些休息,延长睡眠时间,确保身体得到充分的滋养,以利于阳气藏于体内。《遵生八笺》曰:“冬三月,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建议少活动,多读书,少释放,多吸收,少表达,多感悟!


防寒保暖,保护阳气

寒邪是冬季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寒主收引,寒邪会引起血管壁与支气管的收缩,加剧血压升高、缺血、咳嗽等症状。所以,冬季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防止寒邪的侵袭。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脚部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出门时应戴上帽子、围巾,并穿上保暖的鞋袜。


现代医学认为,冬季的低气温环境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肺气肿、关节炎等疾病发作。患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的人到了冬季病情会逐渐加重,遇到冷空气刺激还会诱发急性发作,建议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尽量减少早晨的外出活动,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身体。


图片


适量运动,提升活力

尽管冬季寒冷,适量的运动依然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阳光充足的时候宜多到户外晒太阳,可起到壮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也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既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又能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受寒风险。运动时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在清晨或夜晚进行户外锻炼。


图片

温补饮食,增强免疫

立冬的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注重温补,建议多吃温性食物,如牛肉、羊肉、红枣等,此类食物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预防疾病。避免进食过多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但也不宜温燥,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应适量进补,帮助身体更好御寒,提高免疫力。古语云:冬季进补,来年打虎!


图片

图片